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信息简报

2017年第十二期推广信息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15 字体:[ ]

☆行业动态☆

藻类产业技术体系南通综合试验站召开工作推进会

11月24日下午,藻类产业技术体系南通综合试验站在市推广站五楼会议室召开工作推进会,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所长、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陆勤勤,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殷淑芳出席会议。试验站倪建忠站长介绍了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构架、重点任务和南通综合试验站的构成、主要任务、考核指标,并就建设协议进行说明。陆所长介绍了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的由来,阐述了藻类产业技术体系成立的意义;分析了南通地区藻类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扩展养殖品种和开拓养殖区域的建议;要求试验站做好技术支撑工作,配合岗位科学家做好信息采集和调研工作。殷局长对南通综合试验站的成立表示祝贺,对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对试验站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并要求示范县骨干技术人员和示范企业负责人珍惜参与农业部重大项目的机遇,不折不扣完成建设任务,为推动南通紫菜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出贡献。示范企业负责人介绍了2017年度紫菜育苗、栽培情况,并与试验站签订了建设协议书。

省紫菜协会副秘书长戴卫平,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成员周伟,启东市、海门市、如东县、海安县、东台市推广站负责人,示范企业负责人,共计30余人参加会议。

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

推广站举办基层渔技人员培训班

11月13日至17日,推广站在西园酒店多功能报告厅举办基层渔技术人员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省海洋渔业指挥部、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专家,讲授了水产养殖水质调控与尾水处理技术、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紫菜健康养殖技术、脊尾白虾、梭子蟹混养技术、加州鲈健康养殖技术和罗氏沼虾健康养殖技术。

培训结束后进行了现场考试,并向学员发放结业证书。各县(市、区)推广站、乡镇渔技站等单位技术人员110余人参加培训。

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

☆推广园地☆

冬季鱼塘管理技术要点

现在天气变化较大,在这种形势下养户朋友们必须要重视并做好冬季池塘管理工作,降低养殖风险,保证养殖效益不受影响。

一、冬季的鱼塘特点

1、冬季的光照时间短,水温慢慢下降,鱼的采食量也跟着下降;

2、冷空气的频繁入侵,引起水体不稳定,表层水较清爽,普遍的透明度大于15cm,但底层水严重恶化,氨氮、亚硝酸盐超标;

3、水温低,藻类的活力差易老化,新陈代谢更新速度慢,浮游动植物偏少;

4、南北风转向且降温时,容易导致水体的垂直对流,出现倒藻泛塘现象。

二、养殖面临的困难

1、水温低,藻类难培养,浮游动植物少导致花白鲢长速慢,水体易缺氧;

2、底层氧债大,而底质较难处理,就容易造成鱼类感染病菌;

3、投喂餐数减少,体质减弱,肠道、胃壁变薄,掉膘、长速放慢;投喂过多,造成浪费;

4、水色看上去很漂亮,但氨氮和亚硝酸盐却高了起来,甚至还超标的,容易导致水中的鱼中毒。

三、冬季养鱼存在的危机

1、水质恶化,出现死鱼;

2、投喂管理不善,浪费饲料,饵料系数高;

3、指标持续飙升,鱼中毒;

4、鱼价不好,屯鱼过多,造成缺氧浮头。

四、安全越冬解决方案

1、杀虫消毒,防寄生虫病

在大幅度降温前,有连续2-3天的晴天时,就可选择用广普性杀虫药杀虫;杀虫后,建议用碘宝进行消毒,促进鱼体上寄生虫造成的创口能够及时修复,避免感染。

2、加强改底,防缺氧、中毒

解决底部氧债的问题,提高饲料的转化率,首先要偿还氧债,后进行改低,可先使用氧宝+爽水宝,然后用护底宝改底。

3、肥水过冬,保持水质稳定

解决藻类生长难的问题,保障草鱼或其它鱼过冬有个良好的环境,减少鱼类感染病菌的几率,首先要解决在有限的光照时间里,让中上层水体的藻类更好的生长繁殖,需要降低水体透明度,增加藻类的营养源,可使用澳华肥水宝2-3亩/瓶,生物净水宝2-3亩/瓶、护水宝1瓶/4亩水面,混合后全塘泼洒,有效解决水体过瘦的问题。

4、根据水温适量投喂,防掉膘

研究表明,长期未投喂的鱼类,其肝脏细胞、肠道上皮细胞及肠道绒毛膜会出现萎缩,导致内脏器官受损、体质减弱,长速慢甚至掉膘;建议拌料内服正肠宝+护肝宝,预防肝胆综合病、肠炎的发生,防止掉膘。

☆养殖技术☆

梭子蟹后期养殖管理技术

一、水质调控

1、换水量

11月以后,气温、水温、水质趋于稳定,梭子蟹养殖进入育肥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添加水,雨天排除上层淡水,保持水质稳定,透明度在30cm左右,保持藻相平衡,促使梭子蟹大量摄食催肥。

2、水质指标测定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梭子蟹的生长和产量,梭子蟹在水质不良水域中生活时,很难达到预定的生长效果,为此须作好水质测定工作,适宜对养殖水质进行调控。

水温: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梭子蟹机体新陈代谢速度的快慢,温度是投饵量的一个依据。

透明度的测定:透明度是反映水中悬浮物质多少的,包括浮游生物泥沙和其他有机物质,是养成期应当控制的重要因素。根据梭子蟹各个生长时期的不同需要,为其创造不同的透明度,后期在20cm以上。一个适宜的透明度不仅为梭子蟹提供了暗光隐蔽的环境,减少自残,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屑为海蚬提供充足的饵料,而贝类正是梭子蟹喜食的饵料。

盐度:在池塘中加设上排水管,避免盐度剧降。最适盐度25‰—30‰。

溶解氧:定时开启增氧机,溶解氧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梭子蟹的新陈代谢,而且与水化学状态有关,是反映水质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求溶解氧始终大于5毫克/升。

氨氮及其他营养盐:有条件的可一天一测 ,没条件一周一测。氨氮少量时是池塘中的肥料,但含量较多时,则成为梭子蟹和其他水产养殖动物的毒害因子,养殖期应控制在0.5毫克/升以下。为维持一个好的养殖池塘浮游生态,必须有一个适当的N/P比,这样有利于单胞藻中的有益种类得到繁殖。

二、饵料投喂

梭子蟹后期对饲料蛋白要求较高, 关于投饵量的确定,应根据梭子蟹放养密度,个体大小、水温水质状况、饵料质量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饵料一定要投在饵料台上,或沿池边投喂,千万不能投到环沟和深水区域,以免饵料剩余浪费污染池底。投饵以优质动物性饵料为主,如新鲜的野杂鱼、海淡水贝类、糠虾,辅以颗粒饲料。高温期少投,阴雨天少投,脱壳时少投,水质差时少投,蟹多处多投,水质好时多投,适温时多投,脱壳后多投,水质坏时不投,饵料质量不好不投,池底残饵多不投。

三、日常管理

1、观察梭子蟹的活动情况

梭子蟹一般白天很少活动,大都潜伏在池底,夜间出来活动频繁,沿池边觅食。密切注意阴雨天、雾天、高温闷热天气、低气压台风天气、夜间等情况容易缺氧,一旦发现梭子蟹缺氧上岸立即换水,泼洒增氧粉,有增氧机的要及时开机。如果白天发现大量梭子蟹游池应从两种情况分析,一种可能是饵料投喂不足;另外一种情况很可能是水质和底质有问题。

2、巡池

凌晨及傍晚巡池是养殖人员的一项日常基本工作,每日及时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变化,雨后要及时排淡,密切注意池水变化。经常检查梭子蟹的摄食情况。注意防逃、防盗。

3、生长测量及池塘日记档案

每隔10—15天测量一次梭子蟹的生长情况,包括背甲长/宽,体重,做好记录,分析长势,及时调整投喂量和调整饵料搭配。记好池塘日记,包括天气、水质检测、投喂、换水量、梭子蟹活动及疾病情况等以备问题查询和积累经验。

四、病害防治

在养殖过程中养蟹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放弃或轻视了梭子蟹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保护,放苗密度过大,营养跟不上;或过量投喂鲜活饵料,超出了蟹池自身负载力;有的甚至投喂变质的饲料,不干净的鲜活饵料(臭鱼、烂虾、坏蛤);最终导致梭子蟹营养不良,池塘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败坏,细菌、有害藻类、寄生虫、有毒物质等大量孳生,造成梭子蟹疾病发生,甚至会大流行。梭子蟹疾病主要有弧菌病,甲壳溃疡,断肢,纤毛虫附着,孢子虫寄生,硅藻或绿藻附着,脱壳不遂,感染对虾白斑病毒病等多种疾病。科学的水产养殖,以预防为主,注重对水生环境的保护;使用健康的蟹苗;合理的营养搭配;科学的投喂,鲜活饵料一定要洗干净消毒处理后投喂,不要过量投喂;定期泼洒微生态制剂,保持养殖水体及消化道中菌相平衡。

☆病害防治☆

“大雪”后水产养殖仍需注意小瓜虫问题

大雪节气过后,温度继续降低,养殖鱼类的疾病减少了,但水产养殖还得注意小瓜虫的发生。     

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是一种专性寄生虫。

一、流行情况:危害对象无选择性,各种海淡水都有发生;流行区域广,全国各地均有发生;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流行于初冬、春末,当水温低于10℃或高于26℃时不发病。借助孢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出来的幼虫侵袭能力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       

二、症状: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故称白点病。鳃小片变形,毛细血管充血,渗出、局部缺血,呼吸上皮细胞肿胀坏死。

鱼类感染小瓜虫后不能觅食,加之继发细菌、病毒感染,可造成大批鱼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对养殖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小瓜虫生活史分为成虫期、幼虫期、包囊期。

成虫期:成虫卵圆形或球形,肉眼可见;虫体柔软,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胞口位于体前端腹面,围口纤毛由5-8行纤毛组成,作反时钟方向转动,一直到胞咽;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形,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上,胞质外层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内质由大量食物粒。

幼虫期:体呈卵形或椭圆形,前端尖,后端圆钝。前端有一个乳突状的钻孔器。全身披有等长的纤毛。在后端有1很长而粗的尾毛。大核椭圆形或卵形。体前端有1个大的伸缩泡,“6”字形原始胞口尚未与内部相同通,且在“6”字形的缺口处有1个卵圆形的反光体,可能与将来形成胞咽有关。此期为小瓜虫的感染期。

包囊期:离开鱼体的虫体或越出囊泡的虫体,可作3-6小时的游泳,然后沉入水底的物体上。静止之后,分泌一层胶质厚膜将虫体包住,即是包囊。也就是从小瓜虫脱离鱼体形成包囊到包囊破裂的时期。包囊圆形或椭圆形,白色透明。

包囊内的虫体胞口消失,马蹄形的大核变为圆形或卵圆形,小核可见。囊内虫体活动活跃,2-3小时后开始分裂。分裂连续反复进行,直至囊内有300-500个幼体。分裂时一般为等分,但到32个虫体之后,囊内往往形成2-3团大小不一的纤毛幼虫。纤毛幼虫越出包囊又在感染鱼体。幼虫钻入体表上皮细胞层中或鳃间组织,刺激周围的上皮细胞增生,从而形成小囊泡。在其中发育为成虫,离开宿主,形成包囊。

三、防治措施:

目前对于小瓜虫病的防治尚无非常理想的药物,须遵守防重于治的原则。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水泥池壁要进行洗刷,并用 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对于池塘、育苗室养殖水域,加大换水量,改善水质,定期使用“汉宝蓝”消毒。育苗室用具经常进行消毒,并做到专池专用。鱼下塘或进入网箱前应进行 抽样检查,若发现小瓜虫应及时治疗。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日常应加强营养,提高鱼体抵抗力。设计和制作网箱渔排时,其分布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密度适宜。平时可每月调整网箱设置区域一次,勤刷洗养殖网箱,保持网箱水流畅通。定期用甲可净进行杀菌消毒,以保证养殖区内水体的水质良好。小瓜虫感染时可以使用辣椒粉和生姜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0.8g和1.5g,加水煮沸30分钟后全池泼洒,一天一次,连用3~4天;或使用本草虫克、水虫净等在流行季节进行全池泼洒。

另外,通过对小瓜虫的生活史的了解,可以知道小瓜虫在寄生阶段有一层厚厚的宿主保护层,因此此阶段的小瓜虫对药物不敏感,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或刚脱离的小瓜虫才对药物敏感。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都需要连续使用一定的疗程,一般为2-3个疗程,才能完全杀死虫体,疗程之间间隔期的具体长短视养殖条件而定。温度升高或者降低都是控制病情的有利因素。小瓜虫对外界渗透压十分敏感,所以要好好利用这一特性。利用食盐刺激小瓜虫离体之后再杀灭离体小瓜虫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