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信息简报

2018年第二期推广信息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2-11 字体:[ ]

☆行业动态☆

市推广站参加藻类产业技术体系2017年度总结和考评会议

2月4日,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2017年度总结和考评会议在青岛举行,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李书民、科技与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王雪光出席会议,体系首席科学家逢少军主持会议。体系首席科学家、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分别进行述职。南通综合试验站站长倪建忠汇报了2017年试验站建设和任务指标完成情况。南通综合试验站2017年建立示范企业10个,条斑紫菜良种生产示范推广面积22000亩,支柱式条斑紫菜栽培试验面积500亩,初步建立了良种推广网络体系;配合完成体系内调研3次、填写调研数据1次;举办培训班1期,培训人员70余人次;处置应急和突发性事件6次;赴企业和养殖海区进行技术指导4次;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

☆推广园地☆

稻田养殖小龙虾六大管理措施

近几年,小龙虾保持较好的市场行情,稻田养殖小龙虾的面积逐年增加,为养殖户带来了较好收益。但是由于稻田自身的特点,如大量残留的稻秆、农药残留、过多野杂草等造成水质差、缺氧中毒等现象突出,再加上外源水差,这些特点成为稻田养虾的限制性因素,增加了稻田养虾的风险。现就稻田养虾的管理措施予以简单介绍。

一、深水肥水养虾

深水相对稳定,有助于提高苗种的成活率。水位过浅时,前期温差大,后期水温过高,还有水浅水瘦阳光易照到底部,这些都会刺激小龙虾早熟,影响产量和规格。鞭毛藻在水位较深的池塘更容易繁殖生长,肥水养虾要考虑这一点。早期定期肥水,培养浮游生物,一方面稳定水质,另一方面为小龙虾苗提供天然饵料。肥水溶氧丰富,利于小龙虾的吃料。养殖前期正值水草生根发芽旺盛期,对营养的需求较大,需要持续地肥水。实践证明,深水肥水还能有效抑制青苔。当水位较深时,池水总溶氧量大,对溶氧的变化有一定缓冲作用。稻田养虾池塘,大量残留的稻秆会阻碍水体的流通,起风时深水池塘明显有波浪,而浅水池塘波浪很少甚至没有波浪。

二、种草养虾

水草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不言而喻,尤其在稻田水质较差的池塘更需要水草来充当“净化者”,增加池塘水草能增加小龙虾活动的立体空间,减少小龙虾在池底的活动以及蜕壳期的互相残杀。对于喜阴怕光的小龙虾来说,水草既可以遮阴,也可以充当蜕壳时附着物和隐蔽场所。在一些没有栽种水草的池塘,建议种植水草。

三、控制密度、合理投喂

池塘对生物的承载量有一定的限度,当池塘承载的生物对水质的污染超过池塘调节能力的时候,就会带来一系列的养殖问题。如密度过高时易出现:底质水质恶化、小龙虾缺氧上草死亡及水草大量被夹断等情况。在5月份小龙虾发病阶段,密度过高会加剧小龙虾的交叉感染,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密度池塘,及时起捕一部分小龙虾,减少高密度对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

未利用的饲料就是有害物质,池塘的大部分污染来自饲料。不是饲料投的越足越好,而是根据天气、池塘水质溶氧等状况确定投喂量,正常天气适量投喂,变天及闷热天减少投喂量,尤其在高温季节,更要注重把握饲料的投喂量。养殖前期小龙虾在环沟深水位置居多,密度本来就大,这时环沟过量的投喂会加重沟底的污染,易引起小龙虾缺氧、发病,甚至死亡,所以要注意环沟饲料的投喂量。饲料也不是蛋白含量越高越好,稻田池塘水质差,增氧能力差,高蛋白饲料不但会增加养殖成本,而且会加重水体的污染。

四、定期改善环境

良好的环境利于小龙虾的摄食生长。在稻田养虾过程中,池底腐烂的稻秆、青苔、残饵粪便、生物碎屑等有机质会造成底质水质的恶化,有害物质的积累。所以平时要注重环境的改善,定期调水解毒,改底增氧。不要把问题累积下来,到时候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药上,欲下猛药去重症,殊不知积重难返。

五、常保健

近年来,内服营养保健在水产动物养殖中作用明显而逐渐被养殖朋友所接受,其在增进摄食、促进消化、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减少伤亡等方面的功效也得到证实,因此,建议稻田养虾长期内服保健产品,这样的小龙虾吃料好,体质强、规格大、色泽亮。

六、增氧是核心

很多养殖户朋友对于“增氧”的认识是:只有在缺氧时才增氧。对“缺氧”的认识:只知道养殖动物缺氧,不知道水生态系统也“缺氧”。这样的增氧观念,不仅缺氧时增氧效果差,更不用说增氧增产。水草、藻类的光合作用会产生大量的氧气,但是在高温静风时,水体出现分层,上层水溶氧过饱和,光合作用的产氧多数逸出到空气中。在高温条件下,底泥、残饵粪便持续消耗下层水的溶氧。连续高温天气,池底极易处于亚缺氧或缺氧状态,阴雨天光合作用产氧减弱后,问题就接踵而来。所以,平时(天气晴朗)要用机械增氧手段,促进上下水层流动,充分利用水生植物的产氧改善底部环境,减缓“关键时刻”的缺氧。

在稻田养虾池塘中,残留大量的稻秆,腐烂过程过度耗氧,导致溶氧成为稻田养虾的最大限制因素。进入四月份,稻秆发酵腐烂逐渐加重,水质发黑发红,小龙虾上草爬边现象频发,甚至缺氧中毒死亡,实际检测溶氧,多数池塘偏低,甚至低于1mg/L,低氧或缺氧成了常态。加大增氧,溶氧充足,稻秆分解转化快,毒性产物少,这时的稻秆既是池塘肥料的来源,也可充当小龙虾的饵料。只有溶氧充足,小龙虾才能正常摄食、蜕壳生长。

☆养殖技术☆

泥鳅人工高产养殖技术

近年来,泥鳅已经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珍品。由于泥鳅对环境适应力较强,容易繁殖和养殖,而且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被广大养殖户看好。在泥鳅养殖过程中,放养密度应合理,要科学投喂与施肥,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重视病害防治,才能促进其健康生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养殖环境营造。泥鳅对养殖环境要求不高,稻田、庭院水泥池、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水塘、浅塘等均可。放种苗之前,要将养殖塘口全面整治、消毒。因泥鳅喜欢钻洞打穴逃游,所以养殖水域四周堤埂要宽而坚固、无洞穴,进排水口要有防逃网,防止泥鳅逃走。同时,还要在池塘边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水草),给泥鳅营造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水生植物的根部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条件,也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2、抓投放种苗质量。要选择体质强健、游动活泼、体光表滑、无伤无病、规格一致的泥鳅种苗。投放前要用 20~30克/升的食盐水浸浴10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的病原体。投放要选择晴天上午或下午投入,刮风、下雨、气压低及天气寒冷不宜投放苗种。

3、合理放养密度。放养密度大小要根据养殖水域条件决定。池塘养殖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100~150尾/平方米,体长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80尾/平方米;稻田养殖一般亩放尾重2~5克的小泥鳅80公斤左右,或亩放10厘米以上的泥鳅2万尾左右。在养殖条件好、鲜活饵料又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4、饵料投饵。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鱼类,在自然条件下喜食水蚤、丝蚯蚓及其他浮游生物。在养殖过程中,人工投喂的饵料做到适口、新鲜。在饵料投喂过程中注意饵料品种不能经常变化,否则会造成泥鳅阶段性摄食量降低,影响生长速度。另外,泥鳅贪食,投喂动物性饲料时不宜让泥鳅吃得过饱,否则,影响肠道呼吸,并产生毒害气体而致死。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5℃时可以停止投喂。

5、水质管理。 池水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以20~25厘米为宜,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当水色变为茶褐色、黑褐色或水中溶氧量2毫克/升以下时,要及时注入新水。经常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处于肥、活、嫩、爽的状态。

6、疾病防治。在养殖工作中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每半月用漂白粉泼洒杀菌一次,使池水浓度为1ppm,或每亩 1米水深用生石灰10~15千克兑水泼洒,调节水质。在夏秋高温生长期间,经常加注新水、排放老水,每次加注新水20-30厘米,保持水质新鲜肥活,并相对稳定,预防病害,有利生长。

7、捕捉上市。在当年年底至第二年5月前捕获,采取捕大留小,上市规格在70~90尾/公斤。捕捞方法:拉网为主,地笼网为辅。最后进行干塘捕捞。

☆病害防治☆

浅谈草鱼出血病

草鱼是我国的“四大家鱼”之一,养殖量约占我国淡水鱼养殖量的20%,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草鱼养殖已经遍布全国各地。随着草鱼大面积的养殖,草鱼的病害日趋严重,尤其是草鱼出血病(Grass Carp hemorrhage),该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自1972年发现以来,该病不断危害养殖草鱼,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草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草鱼出血病的病原及生化特性、疫病流行情况、临床症状以及疫病防控等方面做一介绍,以便广大养殖户和技术从业人员更进一步认识草鱼出血病,为该病临床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

一、病原及生化特性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属于水生呼肠孤病毒属,是中国大陆分离的第一株鱼类病毒,也是已知的水生呼肠孤病毒属中致病性最强的病毒。该病毒为分节段的双链RNA病毒,各节段之间的基因易发生替换和重组,从而产生新毒株。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成熟的病毒粒子直径为65~72 nm,核心直径为50 nm,无囊膜,具有双层衣壳结构,不含脂类,所以对脂溶性溶剂(如氯仿、乙醚、甘油等)不敏感。对酸(pH=3)和碱(pH=10)处理亦不敏感。GCRV对温度(56℃)也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组织中的病毒于-20℃保存两年仍具有活力。

二、流行情况

草鱼出血病主要通过水平途径(水和外寄生虫)进行传播,现已确认的传染源是感染的或带毒的草鱼。该病主要在水温为20~30℃的季节发病,尤其是水温为25~30℃时,发病最为严重。特别是在草鱼主要养殖区的华中地区,草鱼出血病全年具有2个明显的高峰阶段:第一个高峰期是6月初到7月初,此时水温超过25℃,草鱼出血病发病严重,主要危害养殖二龄草鱼,即前一年春季投放的夏花鱼种经过一年饲养并越冬以后的春片鱼种,并造成大量死亡;第二个高峰期是9月份到10月份,此时水温下降到30℃以下,主要侵害一龄草鱼,即当年草鱼种,死亡率达90%以上,其他年龄的草鱼很少发病。该病除了感染草鱼外,还可以感染青鱼、罗汉鱼、麦穗鱼和稀有鮈鲫等,尤其对稀有鮈鲫更敏感,死亡率可达100%。

三、临床症状

关于草鱼出血病的临床症状,一直沿用最初报道的3种类型,即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和红肠型。但就近几年对草鱼出血病的调查和统计,发现患草鱼出血病的草鱼和青鱼主要出现肠道均匀发红的症状,少数患病鱼有红鳍红鳃盖现象,偶尔可见红肌肉的症状。解剖患病草鱼和青鱼,可见肠管均匀发红,附着在肠管上的脂肪也出血、充血发红。剖开肠管,可见肠管内壁亦出血发红。但是发病鱼的体表大多数基本无明显的异常。解剖后肠道发红,周围脂肪组织出血,肠道内有大量黄色粘液,内壁严重出血、充血。
四、诊断方法
1、宏观诊断法
根据草鱼出血病的流行情况和患病鱼的临床症状来诊断的方法。就目前的养殖鱼的种类,草鱼出血病主要侵害草鱼和青鱼,同塘的白鲢、花鲢、鲫鱼和鲮鱼等均不发病。发病水温在20-30℃,主要感染一龄草鱼和青鱼的秋片鱼种和越冬后的春片鱼种。感染该病的草鱼和青鱼最显著的症状是肠道均匀发红,少数病鱼红肌肉和红鳍红鳃盖。根据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可初步判定为草鱼出血病。
2、微观诊断法
此方法即实验室诊断方法。为了进一步确诊草鱼出血病,借助实验室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或免疫学等方法进行鉴定。具体为取病鱼内脏组织,处理后无菌接种敏感细胞分离病毒,然后进行ELISA或RT-PCR鉴定,或者用组织病料制备的病毒悬液接种细胞后直接取细胞培养物进行特异性RT-PCR,通过特异性条带或进一步的测序结果确定病鱼是否患有草鱼出血病。

五、防控措施

草鱼出血病无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主要从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减少诱发因素两方面着手,做到预防疫病发生(发病前)和控制死亡量(发病后),以减少草鱼出血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1、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发病
定期内服免疫增强剂(如多种维生素、低聚糖、植物多糖等),提高鱼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免疫增强剂对预防草鱼出血病有明显的效果,草鱼推迟发病和死亡率降低或不发病。投放苗种时一次投放同一规格的苗种,保持密度适宜,避免大规格鱼吃料多的情况出现。

2、减少诱发因素,控制死亡量
很多情况下草鱼属于隐性带毒,可以带毒养殖到出塘。但是当受到强烈应激时,就会诱发草鱼发病且出现大量死亡。加大增氧,特别是阴雨天气,可以避免草鱼感染草鱼出血病时因为缺氧而加重死亡;使用稳水剂,减少水变引起的发病;减少外使用药物和拉网,避免应激引起的暴发死亡;控制投喂量,避免吃料过多诱发的发病严重。